我省提出,今后5年至10年要充分发掘海洋文化内涵,加快培育海洋文化产业,促进蓝色经济增长。当前,我省海洋文化产业在海洋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偏小,其经济增长潜力还须充分挖掘。
底蕴深厚 产业意识欠缺
糯米粉加上麦芽糖用力搅拌后,倒入方形模块中压实、印花、切片,再移入锅中蒸煮……在湄洲妈祖祖庙的一间小作坊里,70多岁的庄吓顺夫妇每日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他们已制作了30年的妈祖平安糕。
妈祖文化传承千年,以妈祖故事为线索,延伸出来的饮食产业、报刊书籍、影视作品风靡两岸。然而,文化传承主体的产业开发意识却相对薄弱。
“幸好现在有儿媳妇学做妈祖平安糕,不然真怕传统手艺失传。”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庄吓顺说。庄吓顺原来是湄洲岛高朱村村干部,退休后因为信奉妈祖,和老伴主动拜师学做平安糕。如今,游客们吃的平安糕基本都出自他俩之手。
开发意识薄弱造成文化产业空白,让不少对妈祖文化颇有兴趣的游客遗憾而回。在11月上旬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上,游客郑先生遍寻各处找不到能做妈祖宴的饭店。“妈祖小吃挺有名,可是会做的实在不多。”他说,妈祖宴12道菜讲述了妈祖从出生到羽化升天的全过程,“每次来湄洲岛,总想好好体验下,可惜始终未能如愿。”
资源丰富 还要打响品牌
在福建9个设区市中,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宁德等6个城市属于沿海地区。这些滨海城市拥有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除妈祖文化外,福州的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泉州、漳州的海丝文化,厦门鼓浪屿的音乐文化等,都是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海洋文化产业就是以海洋文化资源为媒介,通过人才的智力开发和资金的有效运作,使由此产生的海洋文化产品或提供的文化服务,最大限度地释放出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福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仲才告诉记者,海洋文化产业可以包括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文化博览业、海洋影视制作、海洋动漫游戏,等等。然而,目前这些产业类型在我省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运作份额不大,产业特征不清,缺乏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品牌。
例如,马尾船政学堂、郑成功遗址、妈祖信俗等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各自为政,缺少高层次的文化整合;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文化产业基地的功能开发与建设十分不足等。这些,不得不说是我省海洋文化资源的一大损失。
机遇难得 做强需打组合拳
今年3月,我省被列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按照国家试点工作要求,今后5年至10年我省海洋生产总值要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15年达7300亿元,到2020年突破1.5万亿元。
据悉,我省现有海洋文化产业相对简单、粗放。为此,目前我省正筹建海洋文化中心,准备对我省渔业、饮食、民俗、旅游等海洋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发掘。一方面解决当前海洋人文科学薄弱问题,另一方面也为今后制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必须依靠传播中介,这离不开一批海洋文化企业和重大项目的带动和推进。为此,今后几年,我省将重点培育和扶持海洋创意设计、海洋文艺创作、海洋影视制作等海洋文化创意企业和产品。同时,依托现有的海洋文化资源,着力构建福州、厦门两个海洋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发展莆田妈祖文化产业园区、泉州海丝文化产业园区、福州船政文化产业园区等。通过打造一批海洋文化精品工程,力争到2015年海洋文化与创意产业增加值达150亿元。
有关人士同时呼吁,应尽快建立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建立福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通过政府引导、社会筹集的方式,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